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,防风固沙、生态治理有着浓墨重彩的史诗和篇幅。山西右玉的奇迹便是从一片沙土、一棵树开始的。
是奇迹,也是坚持
右玉是山西的北大门,新中国成立前后,森林覆盖率仅为0.3%,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更是仅有8000余亩残次林。十年九不收,百姓流离失所。严酷的现实让右玉人认定:植树造林、恢复生态是唯一出路。
1949年6月,35岁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和34岁的县长江永济背上军用水壶,带着军用地图,徒步穿行风沙肆虐的右玉。几个月考察下来,得出一个结论:“右玉要想富,就得风沙住;要想风沙住,就得多栽树。”
第二年,右玉县组织了4次爱国造林运动,挖坑插杨树条,植树5万多株,就此拉开了植树造林的序幕,开启了右玉人70多年改变生态的接力赛。
到今天,70多年、21任县委书记的坚持奋斗,生态奇迹诞生:林木绿化率达到56%,右玉成了一片绿洲,成了一块“塞外的美玉”,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,抚育各种苗木8万多亩。
是信念,也是理念
没有树,栽下树;树不活,继续种。信念不倒,绿色就有希望。
这种信念被右玉的干部群众一代代传承。
儿时跟着父母种树、上学时老师带着植树、工作了单位组织植树、退休了坚持义务植树,右玉县76岁的退休干部王德功种了一辈子树;
68岁的程文梅和老伴儿在14年前成了护林员,每月拿3000元工资,老两口决意要守护好几代林业人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“绿色财富”。
这种信念在右玉人的科学创新中延续。
20世纪60年代,突出风沙治理,“哪里有风哪里栽,要把风沙锁起来”,探索出种草木樨、柠条、沙棘的绿化经验;
20世纪80年代,“适地适树合理栽,再把三松引进来”,提高造林质量,组织栽种落叶松、油松、樟子松;
2004年,草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后,右玉提出“彩色生态”理念,铺开生态项目、通道绿化、景点景区、苗圃、农田水利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。
如今,右玉马头山变成了花果山。在坚守信念中,“右玉精神”铸就而成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批示指出:“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是迎难而上,艰苦奋斗,是久久为功,利在长远。”2020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,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发扬“右玉精神”,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。
是改变,也是向往
笃实守正,玉汝于成;久久为功,“玉”成于绿。
一棵棵树栽下去,一片片林立起来,右玉于2018年实现脱贫。
在一点一滴的绿色改变中,始终融入着右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贯穿着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实践。
在祥和岭上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内,山西祥和岭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已流转土地1万余亩,全产业链实现年收入6000多万元,带动周边村庄1000多名农民致富。
图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直至帮助实现脱贫,先后流转土地3500亩,建设高标准香葱种植基地,配套葱苗、喷灌等农田设施后,免费承包给贫困户,在提供技术后由村民负责有机种植,再以市场价格收购香葱。基地带动2000余农户增加收入1400多万元,户年均增收7000元。
2017年,右玉成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,着手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。生态红利逐步释放,生态效益慢慢显现。
如今,“夏天的绿翡翠,冬天的白玉石”,“右玉如玉”名副其实。右玉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:75万只羊、40万亩小杂粮、4.2万亩多样化种植土地、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……
走向美好的生活,右玉由绿向富。